热镀锌六角螺栓
热镀锌六角螺母
热镀锌平垫弹垫
达克罗螺丝处理
不锈钢六角螺栓
不锈钢螺母系列
不锈钢内六角螺钉
盘头/沉头十字系列
12.9级高强度系列
H62铜螺丝铜螺母
组合螺钉系列产品
紧定/双头/塞打系列
吊环/销轴/膨胀/档圈
拉铆/压铆/抽芯/焊接
非标/注塑/六角铜柱
|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加上我国加入世贸这一软件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投资平台,并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大大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各国精明的投资商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
,特别是各跨国集团公司也纷纷在我国投资开设分公司,同时美日等发达国家由于本土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原料成本的节节高升,他们不断改编或关闭本土工厂,除把研发中心留在本国外,几乎倾巢搬迁到成本相对低廉,政治比较稳定的我国,这自然也吸引了大量国际采
购跟随移驻我国,于是中国的紧固件企业也当仁不让趁此机会迅速发展起来,让本来在国外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紧固件企业在中国找到了非常适合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近几年,不锈钢紧固件工业都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不锈钢紧固件的出口量平均增长率近29.7%,2004年全国紧固件产量达到了340万吨,同比增长13.3%,占世界紧固件总量的四分之一﹑亚洲第一,专家预计每年还将以10%左右的增速发展,出口总量保持20%的增速发展,于今中国光是生产螺丝螺帽的企业已经超过6500家可见中国已经成为紧固件生产大国了,然而,尽管中国的紧固件从数量看已经远远赶上和超过了国外发达国家甚至连素有“螺丝王国”之称的台湾也被抛在后面了,但从质的方面看就与国外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就有点格格不入,中国生产的绝大部分是中低档的产品,制造水平科技含量比较低,大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004年中国螺丝螺帽进口值为11.4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34.1%,进口量为14.6万吨,较2003增12.3%,进口平均单价为7.8美元/公斤,较2003年进口平均值增长19%,从中国螺丝螺帽第一大进口国日本进口的产品平均单价甚至高达10美元/公斤,而中国的紧固件产品却仍然维持在1美元/公斤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紧固件的总体产量虽然增长很快,但同时显示国外高档紧固件产品在附加值上也大大拉大了与中国产品的距离。究其原因,也就是我国在生产紧固件领域方面制造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基本上是把别人的生产模式加以复制,走B2B(Business
to
Business)代工之路,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历史的原因,中国生产和自主研发紧固件的时间不长,最开始只是照搬和复制前苏联的模式和技术,虽然近几年来有不错的发展,但到目前紧固件的加工水平也只与二十世纪中期的国外水平相当;第二,主观人为的原因,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型企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他们只是接单代人加工而已,认为只要把产品
做出来就可挣到钱了,过去曾有“机器一响,钞票有捡”之说,所以没必要加大对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的投入,只看到眼前投入和产出相比不划算,本来研发是间接创造效益的,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很多紧固件企业法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人员,即使有也不对其重视,在工资和褔利方面也没有适当照顾,令这
些技术人员体现不出其自身价值,让其寒心致使许多研发技术员离开甚至转行,让本来就少的紧固件研发技术后继乏人;第三,客观因素,中国虽然有很多高校而且大多设有机械专业,但却没有一所高校设有专门培养紧固件人才的专业,大多现有的技术员是从操作工和师傅中提升起来的,他们都是从师傅传﹑帮﹑带中学到技术,而技术的成熟又取决于经验的积累﹑授业师傅的水平高低及保守与否的限制,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理论知识贫乏,虽然在制造方面很有经验很有技术,但却很难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很难把他们的技术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也是影响紧固件行业整体技术提升和研发创新的
局限所在。于今,我国不锈钢紧固件市场已经由过去的紧缺变到现在的过剩,国内许多厂家只有靠降低价格来争抢订单。去年,某国边境贸易署根据我国一家紧固件制造商的倾销提案,对原产于我国和台湾的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产品提出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申诉和调查,涉及我国出口金额900多万美元,如果该案成立,将被课以68.94%~170%的关税,这也无疑会给本来就由于原材料的涨价而又无法把成本转嫁给购买商的紧固件企业雪上加霜。看来,我国不锈钢紧固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单纯靠大量生产,降低售价来获取利润,用过去那种属于割喉式的竞争,使业界相互剧烈厮杀造成市场一片血腥的“红海策略”显然是不行了,只有转向强调价值的重塑和创新,让企业持续创造全新市场的“蓝海策略”,才是中国紧固件企业生存发展和永续经营之道。当然要实行“蓝海策略”使产品的价值得到重塑和创新的关键是技术的提升,而技术上的提升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技术人才的培养。 |